“沾氫就火。”談及國內氫能產業的現狀,浙江某氫能企業的高層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根據萬得數據顯示,截至8月7日的半年以來,燃料電池概念板塊指數上漲8.47%,行業板塊指數上漲8.59%,包括全柴動力、中通客車、長城電工等多家企業出現漲停。
業內人士認為,氫能和燃料電池在資本市場的走紅,與國家政策的支持有著重要關聯。根據今年3月26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新能源補貼退坡幅度高達50%,但是對于燃料電池汽車繼續保持購置補貼,并且將地補退出轉為用于加氫站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方面。隨后,全國多地紛紛跟進落實氫燃料電池的補貼政策。“目前,大家考慮的商業化落地領域主要是汽車,輪船、發電備用電源領域也有考慮。”上述氫能企業高層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
在資本市場走紅的背后,各方勢力在氫能、燃料電池領域的布局也接二連三。經濟觀察報記者基于氫云鏈報告進行核實梳理后的不完全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氫能和燃料電池領域的投資項目多達70起,其中包括多個百億級項目,50起公開了投資金額的項目累計資金超過900億元,這已超過2018年全年投資額。
根據今年6月份《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的預測,到2050年氫能在終端能源體系中的比例將提升至10%,將累計拉動33萬億元的經濟產值。
業內人士認為,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的項目投資在近幾年內將持續爆發。
跨界資本多線進軍
事實上,氫燃料汽車早在2000年前后便被列入了國家“863計劃”進行扶持發展,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同濟和上汽以及清華和福田兩個團隊合作打造的氫燃料電池客車,作為“863計劃”成果順利亮相。而之所以鋰電池產業要比氫燃料電池產業率先爆發,一位業內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記者分析稱,主要原因在于氫燃料電池的技術門檻更高,產業需要更多時間打基礎。
2019年,氫燃料電池在政策上迎來利好。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等若干項和氫能有關的內容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后,3月26日發布的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顯示,在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過渡期結束后,地方應不再對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公交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除外)給予購置補貼,轉為用于支持充電(加氫)基礎設施“短板”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方面。
在國家補貼政策明朗之后,地方政府紛紛跟進明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明細,并出臺了多項鼓勵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根據經濟觀察報記者的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共有20個省份以及直轄市出臺了涉及到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數量接近50項。
與利好政策接連出臺相對應的是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投資項目的暴增。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氫能領域超過900億的產業投資金額中,廣東、浙江、江蘇省在投資項目和投資金額上處于領先地位,而在動力電池和電動車領域表現較弱的河北、山西等省份,在氫能產業風口上表現較為靠前。
跨界布局成為氫能和燃料電池布局的主要特點。從今年上半年新增的70個項目來看,地方政府、國企、民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均有參與,布局方式則包括建立產業園、新設氫能業務板塊、與其他企業合資、兼并收購其他企業、成立產業基金等。其中,無論是項目數量還是資金占比,產業園所占比例均為最大,在70個項目中,僅有的3個百億級項目均為產業園類型。
對于跨界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的企業而言,直投擴大業務布局、成立氫能業務子公司或者對氫能領域企業進行股份收購成為入局的首選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與電動車項目不同,風投并不是氫能源投資的主角。 “目前,風投公司加入者并不多,但會越來越多。”一位氫能產業資深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外資也開始進入氫能源領域的投資。在今年6月份發布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19年版)》中,氫能以及氫燃料電池進入名單中,并且覆蓋了從產業鏈上游的氫燃料制儲運,到中游的加氫站和燃料電池系統,以及下游的新能源汽車。
“氫能產業誰布局完整誰占領未來市場,而不是簡單的技術領先。”國內某氫能企業的高層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一個產業的發展勢必需要經歷資本的大規模投入和產能過剩的過程,這是一種自然的市場現象。當前,氫燃料電池汽車在一級市場已經形成投資潮,曹鶴預測,二級市場的資本有可能從明年下半年開始進入,并且明年下半年將出現一家氫燃料電池板塊的科創板上市企業。(此文原標題為沾氫就火!上半年氫能投資額已超去年全年 跨界布局成主力) (來源: 經濟觀察網,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