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多姿,亚洲,日本,欧美手机版三级片,紧缚一区=区,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梦乃

公司新聞

您當前位置:首頁 > 信息公告 > 公司新聞

首批科技成果轉化簽約大會地大專場舉行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8-03-19 11:50:18

  (地大之聲記者 徐燕 劉妍慧 龐偉紅)3月17日上午,2018 年首批科技成果轉化簽約大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專場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等省市領導,校黨委書記何光彩、校長王焰新等校領導出席會議,并見證了22個項目成功簽約,簽約總金額51.005億元。武漢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陳瑞峰主持會議。

  校長王焰新在發言中表示,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著力實施以“學術卓越計劃”為核心的綜合改革,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氫能等與資源環境相關的特色工科,加大科技創新源頭供給力度,同時不斷探索創立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新體制新機制,出臺突破性政策舉措,有力地促進了科技與資本、企業精準對接,努力挖掘科研成果這個“富礦”,推動學校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武漢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勝勢。他表示,我校將繼續落實好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持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改革,不斷健全科技成果轉移體系,提升知識產權與技術轉移管理服務水平,加快推進地球科學科普研究與創作中心等平臺、智庫建設。全力推動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轉化成一流的教育教學資源,為武漢發展培養一流人才;轉化成咨詢建議、實際生產力,服務武漢經濟社會發展;轉化成科普資源,助推武漢公民科學素養的提高。舉全校之力實施好“四大資智聚漢工程”,努力為復興大武漢提供新智慧、做出新貢獻。

  陳一新在講話中感謝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武漢市經濟社會發展所作的貢獻。他說,近年來,地大與武漢市政府聯合共建資環工研院,搭建具有一定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科技服務平臺,推動了地理信息系統等一批科技成果成功在漢轉化,培育了泰歌氫能汽車等一批高科技企業,為武漢的汽車、珠寶、環境、地理信息等產業升級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探索出“以市場化運營支撐公益屬性”的新路子。他希望,以“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工程”為抓手,進一步深化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戰略合作,構建“大學-產業-市場-政府”四位一體的創新生態系統,持續提供更多的科技成果供給,闖出一條“科教培養人才、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子,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大力支持推進自然資源服務、新能源、珠寶、戶外運動休閑與健康等四大產業,做好創新要素、公共服務、優化環境等三大保障。市校攜手同行,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在復興大武漢的新征程中大展宏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副校長王華作了題為《科技創新支持武漢發展 產業孵化促進動能轉換》的發言,從學校概況、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構建、重點科技成果情況三個方面就學校科技成果進行了整體推介。

  信息工程學院吳信才教授、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郝義國,分別代表科技成果持有人和承接方在會上作交流發言。

  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單位代表上臺簽約。此次成果轉化簽約現場,共簽約項目22項,金額超51億元,項目涉及氫能、珠寶、信息技術、環境能源等多個領域。其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8項,簽約金額35億多元;基金項目1個,金額為10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項目3個,簽約金額6億多元。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氫能汽車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項目,協議金額達20億元。

  此外,本場簽約獲300億元授信額。同時,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知識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精選了100項成熟度較高、市場預期好的科技成果進行集中發布,誠邀廣大投融資機構、銀行、企業、孵化器、產業園及工業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示范機構踴躍對接。

  簽約儀式結束后,陳一新等省市領導興致勃勃地上車試乘體驗了“開沃·泰歌號”氫能大巴。

  市領導胡曙光、劉立勇、蔡杰、胡亞波、程用文、李有祥,武漢長江新城管委會主任張文彤,校領導賴旭龍、王華、王林清、劉杰、劉勇勝與會。武漢市各功能區、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學校相關院系、部門負責人,部分科技成果持有人,部分投融資機構、銀行、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和部分高校院所科研部門負責人,師生代表等參加了活動。

科技成果轉化簽約大會1_看圖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