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高珺、羅林波)2014年12月15日,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了“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管理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我校當選全國首批科技成果轉化改革(“三權改革”)試點單位,王華副校長代表我校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作為全國代表在會上交流經驗。
為了充分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力,將科技創新、科研成果轉化和經濟發展緊密聯系起來,作為掃除“創新驅動”戰略實施障礙的重要舉措,此次“三權改革”試點方案由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財政部、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三部門聯合牽頭組織,全國僅20個單位入選,其中高校12家。
作為試點高校,我校在試點期內科技成果轉化擁有非常大的自主權,堪稱獲批“科技成果自貿區”!根據文件精神,我校擁有以下“特權”:可根據學校內部規定和流程,自主決定學校科技成果的轉讓、許可和作價入股等轉移轉化活動,無需再報教育部和財政部審批或備案;可實施符合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規律的市場定價機制;轉化獲得的收入全部留歸學校,不再上繳國庫;可自行制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入分配和激勵制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入用于人員獎勵的支出部分,計入當年單位工資總額,但不納入工資總額基數……
獲批試點前,學校老師和學生的職務發明作為國有的無形資產,500萬元以上就必須報教育部備案、500萬以上報財政部審批,備案審批時間少則一年,多則兩年,而且轉移轉化收入分配給師生的比例較低,原則上不超過30%,這嚴重影響了成果的轉化效率和發明者的積極性。
“三權改革”的試點將減化我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流程,大大縮短審批時間,為科技產品搶占市場創造條件,同時采取市場化的定價與獎勵、激勵機制,將極大地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為我校在新一輪科技產業發展大潮中迎頭趕上提供了機制保障。
據悉,我校能入圍首批“三權改革”試點單位,核心是體制機制創新,我校創新舉措得到了教育部、武漢市及兄弟院校的普遍贊賞。我校校領導高度重視知識產權與技術轉移工作,于2013年7月就進行了富有遠見的頂層設計,成立了副校級的知識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并創新體制機制,將中心與工研院聯合辦公,讓知識產權從申請保護到技術轉移和產業孵化無縫鏈接起來。一年來,專利數量即將翻番,專利質量和轉化率大幅提升,獲批“湖北省知識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成立了張家港技術轉移分中心,在專利市場化運營機制和專利網組建、專利導航與預警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此次又獲批成為全國首批“三權改革”試點單位,這一系列的管理與實踐成果標志著我校知識產權與技術轉移工作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部分方面走到全省、甚至全國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