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青年報)當人們都爭相到中國的長壽之鄉——廣西巴馬品嘗“神仙水”時,武漢中地水石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彭浩正在研究如何將普通水處理成“神仙水”。他自豪地告訴記者:“經我們處理后的水,質量已經跟廣西巴馬的水非常相近。”
該公司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首家由在校生創辦的科技型企業,創辦人彭浩是這所大學的博士研究生。
讓人們喝上健康水是彭浩的心愿。在他的家鄉四川大巴山山區,人們深受水源污染之苦,有的人甚至因此患上癌癥。而這并不是個別現象。據環保部今年3月14日發布的首個全國性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有2.5億居民的住宅區靠近重點排污企業和交通干道,2.8億居民在使用不安全飲用水。
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彭浩選擇了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彭浩起初對實驗并不感興趣。大一時他掛過科,大二時的成績在及格邊緣。班主任馬傳明看不下去,找他談了一下午,建議他多做實驗。彭浩覺得這次談話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雖然當時對科研毫無興趣,但他勉強嘗試之后就著迷了。他常常早上6點就跑到實驗室,一直工作到晚上11點。
大三那年,他的平均成績達到了90分,并通過學校的“創新人才”計劃獲得保研資格。
2011年,彭浩獲得了湖北省第八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同年他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開始從事地質材料的水處理技術研發。
他的實驗室是申請課余科研立項后,由該校環境學院提供的。為了買試劑,彭浩拿出自己的5000元國家勵志獎學金。他的科研團隊也形成一個傳統——所有人都拿出獎學金做實驗。
他的團隊對實驗已經到了癡迷的地步。在做地下水污染模擬實驗時,彭浩因為吸入太多沙塵得了咽炎;團隊成員在實驗室住了一個月,累了就在地上鋪紙板睡覺。“我們在實驗中找到了各自的夢想,也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彭浩說。
2012年,彭浩跟著導師做水文地質調查項目。在甘肅取樣地下水時,他們一行人來到一戶人家。對方從水桶里裝了一杯水放在桌上。過了一會兒,彭浩注意到杯中水經過沉淀后仍然很渾濁,杯底甚至有泥土。此后去其他地方,彭浩一次次遇到類似的情況,他越來越想把凈水技術投入實踐。
彭浩的團隊研究的基于地質材料的凈水技術不但能去除水里的有害物質,還能夠釋放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這一技術受到水文地質專家袁道先院士的公開推薦。
在校團委的幫助下,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資150萬元,注冊了武漢中地水石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由彭浩的團隊控股70%。
彭浩變得更加努力,“我們犯不起錯誤,一犯錯就要付出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代價”。這些責任心強的年輕人每周都會開展一次自我批評,因為“在創業中,只要有一個缺點,就可能導致失敗”。
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范奇還在讀大三。這個靦腆的學生過去看到女孩兒都會臉紅,但做了副總之后,為了更好地跟客戶打交道,他常常跑去跟女生搭訕,來“磨厚”自己的臉皮。
團隊成立3年,成員從十幾人發展到了近200人,九成以上學生保研成功,八成學生獲得獎學金。如今團隊每年的科研經費已有幾十萬元,在全國大學生水利設計大賽和大學生“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等比賽中拿到多項大獎,獲得國家專利20余項。
“產品計劃8月面世,一部分產品已經無償送到甘肅地區。”彭浩說,當初選擇投資方時便要求拿一部分產品做公益,他希望,每賣出去10個產品,就捐1個產品做公益。
“創業只能是寂寞的,因為要走的路太多。”彭浩自己有時候也想放松,“但肩上的責任讓我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