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未來科技城,一片4.5萬方的基地正在建設,這里就是郝義國夢想起航的地方。
郝義國是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第七批“3551光谷人才計劃”的入選者。去年5月,資環工研院面向全球公開招聘帶頭人,郝義國放下南方的百萬年薪,參加角逐:
“我覺得這個平臺能更好地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實際上,這個平臺也是一個全新的創業平臺,也是一個全新的事業。”
2012年10月開始,武漢工研院建設進入爆發期,資環工研院就是正在籌建的10家工研院之一。工研院是什么?郝義國對武漢市市長唐良智的幽默記憶猶新——工研院要進行體制機制的無約束創新,做成“四不像”:
“既是企業,又不像企業;是大學,又不是一所大學;是事業單位,又不像事業單位;是科研院所,又不像科研院所。我們是在市場、產業化、基礎研究之間搭建一個橋梁。”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教授牛瑞卿如今多了一重身份——武漢地大物探遙感有限公司總經理。
三年前,他的團隊研發掌握了井間CT監測技術,但跟多數高校科研成果一樣,走不出實驗室。資環工研院成立后,在郝義國的動員下,牛瑞卿成立工研院孵化的首批企業:
“學校把無形資產絕大部分給個人和團隊,公司總注冊資本500萬,現金140萬,其余無形資產。政府占股20%,團隊80%,這個比例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牛瑞卿的公司今年5月正式注冊,如今已經在工研院的“撮合”下,簽下了首個合同。而在資環工研院,正式注冊的企業已經超過10家,今年就有企業可能突破2000萬元銷售額。
去年8月,武漢市委明確,武漢市每個工研院要力爭用5到10年,培育一個千億級產業。郝義國說,當時,他手里只有1塊牌子,2個人,如今,他已經有42人的團隊,規劃了6大產業板塊。對于實現這一目標,他信心十足:
“未來8到10年,我相信,武漢會走出一部在中國經濟調整的狀態下逆勢上揚的行情。我帶著我們團隊,感覺每天都處在一種激情燃燒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