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燕 通訊員倪倩 攝影張玉賢)5月11日,生物地質與環(huán)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順利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標志著該實驗室正式進入運行期。
驗收專家組組長、西北大學翟明國院士一行9人,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副司長崔拓、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基地建設處處長周文能、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二處副處長楊曉秋、教育部科技司基礎處副處長明媚,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鄭春白等,中科院院士殷鴻福,校黨委書記郝翔、副校長郝芳,生物地質與環(huán)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全體工作人員參加驗收會議。
崔拓介紹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定位與主要任務,并結合本次驗收評審會,詳細介紹了國家重點實驗室評審指標體系和評審要求,希望各位專家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把好關。
郝芳致歡迎辭。他感謝科技部與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廳長期以來對學??萍紕?chuàng)新平臺建設工作的大力支持,希望專家們?yōu)閲抑攸c實驗室建設多提寶貴意見與建議,幫助學校建設好國家重點實驗室。
鄭春白對生物地質與環(huán)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他介紹了省科技廳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管理和投入,并表示今后將進一步加大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力度。
楊曉秋就國家重點實驗室總體要求、建設驗收內(nèi)容和注意事項等作了詳細說明。
驗收專家組認真聽取了生物地質與環(huán)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童金南教授的建設報告,查閱了相關資料,與實驗室學術骨干和相關人員進行了座談,現(xiàn)場考察了實驗室的科研用房、儀器設備、科研進展及工作氛圍等建設運行情況。
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經(jīng)過兩年的建設,實驗室圓滿地完成建設計劃任務書中所規(guī)定的各項任務,實現(xiàn)了預期建設目標,同意通過驗收。在充分肯定實驗室建設期所取得的突出成績的基礎上,專家組建議實驗室繼續(xù)加強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人才培養(yǎng),加強生物地質與環(huán)境地質的深度交叉與融合,力爭早日建設成為地球生物學國際高水平研究中心之一。
童金南表示,實驗室將以此次驗收作為新的起點,在今后的發(fā)展中,將進一步凝練實驗室研究方向,加強對高水平的研究人才的吸納和培養(yǎng),發(fā)揮實驗室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作用和平臺建設服務功能,為我國的地球生物學發(fā)展做出更大貢獻。
郝翔對實驗室順利通過驗收表示祝賀,對專家組以及科技部、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廳長期以來對實驗室建設的支持表示感謝。他表示,學校將對實驗室的發(fā)展給予更大的支持。他希望,實驗室在各位專家的指導下,進一步凝練方向,集中資源做出特色,把實驗室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
明媚講話。她充分肯定了實驗室在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指出重點實驗室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優(yōu)勢資源,推動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并表示教育部將大力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fā)展。
周文能講話。他對實驗室通過建設驗收表示祝賀,他強調,重點實驗室建設要在突出特色的同時,注重科研水平的提升,進一步明確定位,凝練學科方向,大力吸引高水平領軍人才,結合國家目標和地方需求,不斷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
生物地質與環(huán)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2011年納入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致力于從地質時空尺度開展地球科學、生命科學和環(huán)境科學交叉前沿領域——地球生物學的研究,其核心是生命與地球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與協(xié)同演化,重點探索地球表層系統(tǒng)的生物地質與環(huán)境地質事件和過程,目標是構建地球生物學學科體系,在生物與環(huán)境協(xié)同演化方面取得具有國際影響的系統(tǒng)性原創(chuàng)成果,并為應對社會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所面臨的環(huán)境惡化和生物危機等重大挑戰(zhàn)提供科學依據(jù)。實驗室新增973項目2項、863課題1項、111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發(fā)表SCI論文249篇,高影響因子(IF>4)論文29篇,包括《Science》論文1篇、《Scientific Reports》論文1篇、《Nature Geoscience》論文3篇、《Geology》論文3篇、《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論文3篇、《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論文2篇。作為特邀客座主編組織SCI期刊專輯5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實驗室主辦和承辦了5次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推動了我國地球生物學的發(fā)展。研究成果被《Science》兩次正面評述,入選“201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12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